我国炼焦炉的热修技能是在护炉操作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展的。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采用前苏联的干法喷补技能,到70年代的湿法喷补技能、80年代的火焰焊补技能,再到90年代的半干法补炉技能,国内有关单位和企业博采众长,使护炉技能在不断发展中前进,有效地保护了焦炉炉体的完整性。下面对焦炉常用热修保护办法进行一下比照分析:
1、湿法喷补技能。湿法喷补是将喷补料与结合剂配制成浆进行喷补,常用的结合剂是磷酸和水玻璃,主要是运用结合剂在高温下有较强的黏结性的特色,将耐火泥黏附在炉墙表面。该技能具有操作简单、补炉快捷的特色,至今仍在不少焦化厂运用。该技能主要有两个缺点:一是硅砖的热稳定性差,当常温含水量高达40%至50%的灰浆喷在1100℃高温的墙面上时,墙面急剧冷却,会产生肉眼看不到的龟裂,时间一长,损坏就暴露出来;二是黏结力低,挂料时间只要6至9个月。随着先进补炉技能的呈现,这种办法被淘汰已是大势所趋。
2、干法喷补技能。此办法的机理是运用喷补料与炉墙砖类似的功能,在高温下将二者黏结在一起。它用压缩空气将耐火泥送至喷嘴,在混合器内与黏结剂混匀后喷涂在炉墙上。此技能由于喷嘴易堵塞、挂料时间短、灰料糟蹋大而停用。
3、火焰焊补技能。火焰焊补技能是上世纪70年代在国际上呈现的先进补炉技能,我国只要几家焦化企业引进了日本的这一技能。该技能的补炉机理是运用丙烷和氧气焚烧产生的高温火焰,将耐火粉料熔融,然后吹附到炉墙上。该技能设备由控制箱、焊枪、空气锤等组成,运用介质有丙烷、氧气、压缩空气、冷却水等,大喷补才能为50kg/h耐火料。
本文由山东瑞祥丰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整理提供